初秋的北京,天气已有几分凉意,在一间洒满午后阳光的办公室里,刚刚结束一场高强度赛事复盘会议的蒋叶非接受了我们的专访,谈起职业生涯中无数个值得铭记的瞬间,他略微沉思,目光越过窗棂,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,最终定格在数年前那个让他既紧张又兴奋的下午。“如果说有什么经历是刻骨铭心的,那一定是第一次执裁国际比赛。”他的语气平和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,“那种压力、挑战,以及最终突破自我的成就感,构成了我裁判生涯最重要的基石。”

荣耀背后的荆棘之路: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

那是一场在东南亚举行的青年锦标赛,赛事级别虽非顶尖,但对于初登国际赛场的蒋叶非而言,却意味着前所未有的考验,他回忆道,接到执裁通知时,喜悦仅仅持续了片刻,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焦虑和自我怀疑。“脑子里不断盘旋着各种问题:国际比赛的节奏和尺度与国内有何不同?能否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裁判团队顺畅协作?自己的判罚能否经得起各国教练员、运动员的审视?”这种诚惶诚恐的心态,是每一位优秀裁判在成长道路上都必须经历的“成人礼”。

真正踏上异国他乡的赛场,挑战才具体而微地呈现出来,语言关首当其冲,尽管赛前做了充分准备,但赛场上的瞬息万变、球员和教练在激烈对抗中脱口而出的口语化表达,还是让他一度感到吃力。“一个关键的界外球判罚,对方教练情绪激动地用本地语言夹杂着英语提出质疑,那一刻,光听懂还不够,更需要快速、准确、有礼有节地予以回应和解释,这考验的不仅是语言能力,更是沟通智慧和临场应变能力。”蒋叶非坦言,那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,国际级裁判不仅要精通规则,更需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。

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对比赛整体节奏和判罚尺度的把握,国际赛事汇聚了不同流派的技术风格,身体对抗的激烈程度、战术执行的纪律性都与国内比赛存在差异。“起初几场比赛,总感觉自己的哨声要么慢了半拍,要么过于频繁,似乎总是无法完美地嵌入比赛的呼吸节奏之中。”他描述那段适应期时,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,“就像演奏一首陌生的乐章,每个音符(判罚)都必须精准地落在节拍上,才能保证整首曲子(比赛)的流畅与和谐。”那段时间,他每天结束工作后,无论多晚,都会反复观看比赛录像,对照资深裁判的执裁表现,细细品味每一个争议瞬间,思考如何改进。

挫折,是这段成长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,蒋叶非并不讳言自己曾犯过的错误,在一次小组赛的关键对决中,他对一次禁区内的身体接触做出了攻方犯规的判罚,取消了看似即将形成的进球,赛后通过多角度慢镜头回放,他意识到那可能是一次成功的合理冲撞,自己的判罚值得商榷。“那个夜晚几乎无眠。”他回忆道,“内心的挫败感非常强烈,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可能的误判,更是对自己在高压下判断能力的质疑。”正是这次挫折,成为了他职业理念升华的契机,他主动找到裁判长和几位经验丰富的同行,坦诚自己的困惑,虚心求教,前辈们没有苛责,而是分享了他们年轻时类似的经历,并引导他如何从错误中学习,将注意力从“避免犯错”转向“更好地阅读比赛、理解球员意图”。

蒋叶非,最难忘首次执裁国际比赛 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

“那次谈话让我豁然开朗。”蒋叶非说,“我明白了,裁判工作的本质不是追求零失误的神话,而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,凭借专业素养、经验和直觉,做出最接近公平正义的选择,挫折不是终点,而是校准方向、积累经验的宝贵机会。”带着这种领悟,他在后续的比赛中逐渐放下了心理包袱,判罚越发自信、果断,最终圆满完成了那次国际执裁任务,也赢得了同行和赛事官方的初步认可。

淬火成钢:将国际经验融入本土实践

首次国际大赛的经历,如同一块淬火石,极大地加速了蒋叶非的成熟进程,回国后,他将在国际赛场上汲取的养分——更开阔的视野、更先进的执裁理念、更高效的团队协作模式——系统地融入到日常工作中,他积极参与国内各级别联赛的执裁,并开始承担培养年轻裁判的责任,在训练场上,他时常向新晋裁判们强调:“不要害怕面对高水平比赛,尤其是国际赛事,那种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暴露你九游娱乐的不足,同时也提供了最快的提升路径。”

他特别注重对比赛“感觉”的培养,在他看来,裁判员对比赛的阅读能力,某种程度上比熟记规则条文更为重要。“规则是死的,比赛是活的,优秀的裁判要能预见比赛的走势,理解战术的博弈,感知球员的情绪变化,从而在矛盾发生前予以引导,而非仅仅在问题出现后进行裁决。”这种对比赛深层次的理解,正是源于国际大赛的洗礼,让他在执裁时多了一份从容与预见性。

蒋叶非,最难忘首次执裁国际比赛 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

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,蒋叶非逐渐在国内裁判界崭露头角,开始执裁更多重要的国内决赛以及亚洲范围内的顶级赛事,每一次执裁,无论比赛大小,他都视之为新的学习机会,他养成了详尽的赛后总结习惯,不仅分析自己的判罚,也研究世界顶级裁判的执裁艺术,不断打磨自己的业务能力。

展望未来:成长永无止境

回顾自己的成长轨迹,蒋叶非深感“挫折教育”的重要性。“一帆风顺难以造就坚韧的品格和深厚的内功,正是在那些倍感压力、甚至出现失误的时刻,我们才不得不停下来,深刻反思,寻求突破,这个过程很痛苦,但蜕变就在其中。”他认为,当前中国体育裁判的培养体系日益完善,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接触高水平赛事的机会,但关键在于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挑战与失败,将每一次挫折转化为向上的阶梯。

对于未来,蒋叶非保持着一名优秀裁判特有的冷静与审慎,他渴望能有机会站上更高规格的国际舞台,如世锦赛、奥运会,代表中国裁判展现专业水准,但他更清楚,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积累。“裁判生涯就像一场马拉松,重要的不是某一时的速度,而是持续的耐力、不断调整的能力和对终点始终如一的渴望。”他计划在精进业务的同时,更多投身于裁判知识的传承与推广,希望能帮助更多怀揣梦想的年轻裁判少走弯路,更快成长。

采访结束时,华灯初上,蒋叶非收拾好桌面的资料,准备迎接下一个工作任务,他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坚定而沉稳,从那个在国际赛场上青涩忐忑的年轻裁判,到如今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资深专家,他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:所有看似轻而易举的从容背后,都离不开那段在挫折中砥砺前行、在压力下淬火成钢的成长岁月,而这,也正是体育精神中关于超越自我的永恒诠释。